yuzuyao wrote:照目前的情況看來似乎是住在靠近山區的人在接近或餵食貓貓時比較需要注意,如果政府再不趁還沒擴散前控制著,
在平地的我們也要小心了,我同事就說浪貓浪狗又要慘了,我同意,因為一旦疫情擴大,浪貓浪狗一定會被大量捕捉撲殺,

。
有時想想真的很氣那些愛放生的人,因為我是覺得台灣這多年來都不是疫區,沒有來源怎麼可能會出現狂犬病,比較有可能是有人由國外的疫區帶動物來台灣,後來不知道怎麼把有帶病的動物放生在山區了。不然實在無法想像山區怎可能突然出現那麼多發病的鼬獾。
以下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狂犬病
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病毒性腦脊髓炎,致死率高達100%。狂犬病是全球性的疾病,全世界都有病例,主要發生於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及中東等地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約有55,000死亡病例,其中亞洲約占31,000例死亡,非洲約占24,000例死亡,其中30~50%是幼童。臺灣自1959年起不再有人的病例,2002年及2012年各發生一例自中國大陸境外移入病例,2013年發生一例自菲律賓境外移入病例。1961年後不再有動物病例,
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2013年公布國內野生鼬獾檢出狂犬病毒,並將南投縣魚池鄉及鹿谷鄉、雲林縣古坑鄉及其他山地鄉列為狂犬病首要及次要風險地區。
傳播方式:
患有狂犬病之動物,其唾液中含有病毒,狂犬病病毒隨著動物的唾液,
透過動物抓、咬的傷口進入人體。拉丁美洲常發生吸血蝙蝠傳染至家畜的案例。
人類患者的唾液也會有狂犬病病毒,理論上有可能透過人與人直接傳染,但是至今尚無病例報告。但是曾發生病患捐贈眼角膜,導致受贈者感染狂犬病案例。
蝙蝠群居的山洞或進行狂犬病毒培養的實驗室也有可能經由空氣傳染狂犬病,不過非常罕見。
潛伏期:
狂犬病
潛伏期從1至3個月不等,偶而短於7天,最長可達7年以上,視傷口嚴重程度、傷口部位神經分佈的多寡或與腦的距離、病毒株別、病毒量、衣服的保護程度及其他因素等而定。
發病症狀:
狂犬病初期症狀包括發熱、喉嚨痛、發冷、不適、厭食、嘔吐、呼吸困難、咳嗽、虛弱、焦慮、頭痛等,咬傷部位會出現異樣感的症狀,持續數天後,病患會出現興奮及恐懼的現象,然後發展到麻痺、吞嚥困難,咽喉部肌肉之痙攣,引起恐水之症狀(所以又稱為恐水症),隨後會發生精神錯亂及抽搐。
預防方法:
1. 在狂犬病高風險地區,需小心防範被貓、狗、猴子等溫血動物咬、抓傷。
2. 避免接觸或豢養來源不明的野生動物;遇罹病野生動物,勿以手部直接撿拾。
3. 如果在狂犬病高風險地區遭溫血動物咬、抓傷,請立即以肥皂及大量水清洗傷口15分鐘,再以優碘或70%酒精消毒,並請盡速就醫治療。
治療方法與就醫資訊:
如遭溫血動物抓咬傷,請立即以肥皂及清水沖洗傷口15分鐘,以優碘或70%酒精消毒,並立即就醫作進一步之清洗與治療,依據醫師診斷及評估,施予預防破傷風、及其他必要的感染預防措施、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及曝露後疫苗接種。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師相關動物接觸史及旅遊史等訊息,以及早獲得妥適的治療。中國大陸狂犬病疫情嚴峻,於當地遭受動物咬傷時,建議前往省市級以上之疾控中心、省市級之公立醫院就醫,可獲得較佳的醫療品質。
預防接種建議:
1.從事狂犬病相關高危險群的工作人員(獸醫、研究人員、野生動物研究人員、捕狗人員) ,應事先接受預防注射。
2.需滯留在國外狂犬病疫區,特別是要去偏遠和缺乏醫療設施的鄉村地方,活動屬於高危險性,可考慮暴露前預防接種。
3.另為因應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公布國內野生動物檢出狂犬病毒之情形,訂定狂犬病暴露後疫苗接種對象如其他資訊所附。
4.請民眾避免接觸或豢養來源不明的野生動物;遇罹病野生動物,勿以手觸碰及撿拾。遭受國內家貓或家犬抓咬傷,感染狂犬病的風險極低,惟家中飼養的犬、貓務必定期接受動物狂犬病疫苗接種。